WFU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兒童看牙該不該麻醉?該不該鎮靜?



日前某新聞台的新聞報導美國某位兒童到診所看牙,因牙醫師告知需要進行麻醉(種類不明)而接受了全身麻醉(或鎮靜),後來因為心臟衰竭而死亡。這個新聞在家長群或者是牙科群引起了相當的騷動。


筆者本身曾在林口長庚醫院麻醉科待了十年,三年前因為受不了台灣牙科鎮靜的亂象,離開即將可能高升的職位,自行在外創立了訢辰麻醉舒眠團隊,希望以正統的麻醉醫師安全的角度,來導正這些不安全的行為。我們就用我們三年1500例的兒童牙科鎮靜經驗來探討這個問題。


鎮靜與全身麻醉?分界在哪?

鎮靜是一個連續的量表,從輕度鎮靜、中度鎮靜、重度鎮靜到全身麻醉。假設以開車來打比喻,踩油門就好比是我們在加藥。輕度鎮靜就是時速0-30 km/hr,中度鎮靜是30-60 km/hr,重度鎮靜就是60-90km/hr,全身麻醉則是90km/hr以上,可能150, 200 km/hr。兒童所做的鎮靜(舒眠)其實是重度鎮靜,但是要掌控好藥量,避免落入太深的全身麻醉。





鎮靜跟全身麻醉有風險嗎?

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有風險,包括鎮靜,和全身麻醉也都有風險。重點在於說您的麻醉醫師、麻醉團隊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充足的設備、完全的準備、足夠的人力去進行風險的管控。延續先前開車的比喻,很不幸的今天有一場車禍,有兩台車都用時速80km撞上了前方的牆,其中一台是沒有任何安全防護設備的國產車,駕駛沒有綁安全帶,另外一台則是裝備有安全氣囊,鋼板加厚之外,另外有車體潰縮設計的 Volvo進口車,駕駛的安全帶綁得很好。您覺得哪一台駕駛比較容易有生命危險?




麻藥會過敏嗎?

麻藥過敏是新聞中最常見到關於麻醉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這絕大都是託辭。事實上以靜脈麻醉為例,因為麻醉藥過敏而死亡的案例,絕對比因牙科施打局部麻醉打到血管裡造成的死亡案例還少。當然所有藥物都有可能會過敏,重點是麻醉團隊是否準備了適當的抗過敏針劑與適當的處理。


監測設備真的會影響安全嗎?

台灣部份的兒童鎮靜,礙於設備或者是麻醉醫師本身的不熟悉,往往都用最少的安全設備去進行兒童鎮靜,這是絕對不夠的。譬如說小朋友的呼吸狀況,通常一般團隊都只應用了血氧監測器去做監測,但是根據文獻,只用血氧監測器去做監護,一般要等小朋友不呼吸了三分鐘以上才有辦法發現。

筆者團隊早在三年前就堅持,我們要使用呼吸末期二氧化碳監測器以及呼吸音的監測器來進行提早監測。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把上述三分鐘的延遲監測時間縮短在十秒鐘內。藉由及早的處置,就可以避免小朋友的危險。所以說,使用的監測設備重不重要呢?




附帶一提的是,筆者上述的兩個監測器,在2016年七月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發表的「兒童鎮靜指引」已經列為深度鎮靜的「必備設施」。同時也要有充足的輔助鎮靜人力,譬如筆者團隊跟其他人不同的,單獨特別使用的麻醉護理師,兩個麻醉專業人力在兒童鎮靜的現場,這些都是能有效降低風險的方式。


充足的人力、設備,豐富的經驗,是確保兒童牙科鎮靜不出事的不二法門。

在風險理論中,我們常常用「起司理論」去闡述如何降低風險的發生。一個危險事件的發生,通常不會是單一把關出了問題,往往都是在一串的小錯誤下,每層都疏漏了才會造成不幸的影響。就好比一層一層的起司間,只要在其中的一個間隔塞起來了,水就不會繼續往下流。

在兒童牙科鎮靜或任何一個麻醉當中如何去降低風險,只有依靠層層的把關。一些有效的方式,譬如標準作業流程的制定、充足麻醉人力的配置、必要監測設備的應用、豐富經驗的麻醉醫師、完整的牙科配合方式等等,每一層都可以做適當的風險把關,把問題降到最低。




結論:兒童鎮靜不是不能做,請找專門的麻醉醫師團隊來做,目前在台灣,熟悉相關領域的麻醉醫師,應該只有十多個,而實際有完整團隊設備更是少之又少。


給家長跟牙科醫師的話:

1. 找到對的麻醉醫師及團隊再開始做兒童牙科鎮靜,不然就不要做

2. 態度輕挑的麻醉醫師不適合做這個領域,請慎選

3. 牙科醫師要進行相關治療,請確定相關操作流程要熟悉,避免不必要的操作時間浪費。

4. 更多關於兒童牙科鎮靜安全考量的文章,請參考:http://www.i-cares.com.tw/HOME/child

5.如何選擇舒眠兒童牙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