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訢辰網路講堂:行為管理在臨床上實務運用




有一個小朋友,兩歲多的時候因為牙齒的因素合併了靜脈鎮靜治療。小朋友過去有不好的看牙經驗,當天在喝了鎮靜藥水之後,小朋友已經茫了,卻在準備打針之前,眼睛在朦朧之中瞥到牙科椅突然暴走大哭。當然小朋友後來順利打上了點滴(打點滴都沒哭這麼兇),完成了牙科治療。後來因緣際會,再重新遇到了家長,家長跟我一直說謝謝,因為那次鎮靜之後,小朋友不再那麼怕看牙,至少可以自己乖乖上牙科椅了。


在開始課程之前,先說明這一部分很多來自於趙文瑄醫師的啟發,我對這塊的理解可能遠只有各位牙科醫師的萬分之一而已。





Frankl’s behavior rating scale真的一個分數適用牙科治療全程嗎?



臨床實務上,小朋友對於牙科治療的配合度,一定是變動的。也許在外面等候的時候是「4」分,但是實際上到了牙科椅上就變「3」分,開始治療就又更糟了。這時就有賴各種behavior management的方式,不管是Tell-show-do,或者是behavior shaping 導引去讓小朋友慢慢去習慣。





一個簡單的行為可以屬於不同的domain


簡單的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趙醫師常說的:「讓爸媽牽手」是獎賞?還是逞罰?這個動作,既可以是獎賞,也可以是逞罰。當小朋友無法配合行為形塑時,讓爸媽放開牽著小朋友的手,這是逞罰。但是當小朋友能夠配合,達到目標行為時,讓爸媽再把手簽回來,這就變成是獎勵了。同理,「讓爸媽出去」這個動作既可以是獎賞,也可以是逞罰。




跨領域的運用在兒童牙科治療中屢見不鮮。


所謂的「恩威並施」,可以用來形容兒童牙科治療中正向與負向的交替使用。就算是只使用正向獎賞性的治療,也常需運用言語的誘導。當然現在大家比較少用的papoose再加上hand-over-mouth,就是典型physical domain合併aversive domain的運用。就算今天運用上了笑氣,其實一些行為誘導,語言的安撫也還是必須的。因此不同領域的交互運用是很重要的。





進階付費課程+實作:如何運用不同的方式在鎮靜誘導中。(麻醉訓練課程部分,私洽)